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,二者紧密相连、相辅相成。通过参与传统手艺制作,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,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而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、创新精神,也激励着同学们在劳动中不断追求卓越,勇于创新。
化工221班的蒋海云同学带来了她的作品“传统与现代织物的碰撞”。这是一个用毛线织成的织物包,采用简单快捷的织法,搭配上精心挑选的材料颜色,既保留了传统织物的韵味,又融入了现代的时尚元素,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。


化工222班的李嘉仪同学带来的“蝴蝶窗花”,承载着中国传统民俗艺术与节日文化的厚重底蕴。清明节剪纸图案寓意丰富,与祭祖、生命、自然紧密相连,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缅怀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。手中的剪刀在纸张上灵动游走,每一刀刻画都是物质与精神、传统与现代的交融,在方寸之间诠释着中国人对生死、家族与自然的深刻思考,让传统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
油储221班的张佳怡同学制作的“宋韵紫檀簪文化”发簪,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风雅的宋代。发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,在宋代工艺、造型、纹饰等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,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。在制作过程中,每一瓣装饰物都用铜丝精心连接,再用蚕丝包裹铜丝,与木簪牢牢捆绑。


鄞州竹编是一种将毛竹剖开并劈成篾片或篾丝,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具或工艺品的传统非遗手艺。油储221班朱佳琪同学体验了制作竹编扇子这一活动,原材料是各种色彩的蔑片以及一些辅助工具,整个过程简单易上手。她先构思好扇子的大致样子,再逐层编织,之后进行描边裁剪、固定、安装手柄,最后用彩带和贴纸装饰。


在陶艺手工坊,油储221班的王晨炜同学体验了手动DIY陶土的乐趣,制作了三星堆青铜面具。三星堆象征着古蜀文明的神秘和壮丽。制作时,他先在转盘上捏出陶土的形状,烘干定型得到陶胚,然后在陶胚上添加细节,再用颜料上色,最后烧制。


油储221班段顾佳同学的“非遗螺钿——沧海遗珠”,将非遗螺钿工艺与现代饰品相结合,展现了海洋文明与东方美学的对话。螺钿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核心是将天然贝壳的绚丽纹理与漆器基底完美融合。


材科221班的余旦慈同学的“特莉波卡”,将传统缝纫文化与个人兴趣爱好深度融合。从最初的绘制设计图,到精心裁布,再到细致缝合、巧妙添加辅料,在一次次修改中不断雕琢,最终实现了艺术性与舒适性的完美连结。


材科221班的韦安丽同学,以鄞州非遗——钉碗技艺(又称锔瓷)为灵感,创作了“白瓷粉花”。宁波鄞州区的钉碗技艺历史悠久,非遗传承人应培明的精湛手艺令人赞叹。韦安丽同学的创作过程充满匠心:先在瓷盘背、正面中心用彩笔勾勒出心仪的字或图案,再一手将钉子垂直置于线条之上,一手用榔头小心锤击,随着密密麻麻的钉点沿着图案线条逐渐成型,最后擦除瓷粉、上色,一件承载着古老技艺与现代创意的作品就此诞生。锔瓷不仅是修复瓷器的手艺,更是传承文化的纽带,韦安丽的作品让这项老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。


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的较量,更是材化学院践行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。同学们在劳动中掌握技艺,在实践中传承文化,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,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。每一件作品都是同学们辛勤付出的结晶,每一种手艺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。活动中,同学们以双手为笔,以匠心为墨,在传统工艺的世界里探索钻研,既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,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。劳动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,而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根与魂,二者结合,定能让青春在传承中绽放别样光彩!